《賞玩人間》四月號:陀螺


  

  “陀螺”這名詞在明朝時出現,但早在宋朝時已有類似陀螺的小玩具,名為“千千”。

  

陀螺的起源自千千?

  

  千千和陀螺不盡相同。千千在宋朝時流行於深宮中,是由直徑約四寸的象牙製圓盤所組成,中間有一根一寸長的鐵針,只要轉動這鐵針,針尖便立在桌面上旋轉如飛,當?針快要停下時,再用衣袖拂動它,它便會繼續轉動。陀螺和千千的原理是一樣的,但陀螺是否源自於千千便無法考據了。

  

  明朝時,陀螺則成了孩童的玩意。根據記載,那時的陀螺是用木製成的,實心無柄,用繩子繞陀螺,一拋一抽,陀螺便會在地上無聲地旋轉;再用繩子鞭它加油,便可轉個不停。

  

陀螺的發展

  

  現時陀螺種類較為普遍的有三種,分別是塑膠陀螺、鐵陀螺和木製陀螺。塑膠陀螺的玩法最為簡單,有的像千千那樣用手旋轉,有的則附帶一把固定器,只要按下陀螺中心的圓釘,並懸轉固定器的發條,一按,陀螺便會順勢疾速旋轉。

  

  鐵陀螺則較罕見而特殊。首先找一個馬糞紙製的硬紙盒,把中央稍稍弄陷下去;玩耍時,兩人使力將鐵陀螺抽向紙盒,陀螺便會邊轉邊滑向中間的低漥處,施力較大的一方便會把對方的陀螺彈出,而被彈的那一方便輸了。

  

  木陀螺相對則較為普遍,可自行製造。只要把一截圓木修得上圓下尖,然後磨光,在尖端釘進一根鐵釘,再用鐵鉗截去釘帽,把露在陀螺外約一公分的鐵釘敲扁、磨光便完成。

  

  陀螺表演是民族技藝演出中,永遠不可或缺的項目,同時也是一個老少咸宜的玩意。最近日本更製作以陀螺為題材的動畫,可見陀螺的魅力歷久不衰。

  

參考書目:
1﹒曾永義:《鄉土的民族藝術》(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8年)。
2﹒張銳鋒:《老玩具、老遊戲》〔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