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玩人間》六月號:鞦韆 |
|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玩意。鞦韆最初是單用手抓著一根繩子而盪的,後來逐步發展成於木架上懸掛兩繩、下拴橫板組成的設施。“鞦韆”也作“秋千”,最早稱為“千秋”。至漢武帝時,宮中以“千秋”為祝壽詞,取其“千秋萬壽”之意。及後為避諱,將“千秋”兩字倒轉為“秋千”。 |
|
鞦韆的起源 |
鞦韆的起源眾說紛紜,有說鞦韆為春秋時北方的山戎族所創,用來練習身手。後來,齊桓公北伐山戎族,遂把鞦韆傳入中原。另外,有說盪鞦韆是為了紀念嘉慶年間玄天大帝為人民驅除旱災及瘟疫的神蹟。 |
鞦韆與清明節 |
事實上,鞦韆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自漢以後,盪鞦韆便成為清明節的重要節日遊戲。相傳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人們都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這些活動有踏青、蹴鞠、打馬球和插柳等,盪鞦韆亦是其中一種。清明踏青時節,人們多愛在郊外用竹子架成臨時的“竹筍鞦韆”舞盪嬉戲。因為清明節時處處可見人們在盪鞦韆,故清明節又名“鞦韆節”。唐詩人韋莊的《長安清明》詩曰:“紫陌亂嘶紅叱拔,綠楊高映畫鞦韆。”這描述了人們在清明節時盪鞦韆耍樂的情景。 |
鞦韆的盛行 |
|
《開元天寶遺事》內有關於鞦韆的記載:“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笑以為宴樂,帝呼之為半仙之戲。”可見不論於民間或宮中,鞦韆也十分流行。到了唐宋時代,盪鞦韆成了專供婦女耍樂的遊戲。盪鞦韆時,人們在空中蕩來蕩去,翩翩若飛。“推似神娥奔月去,迫如仙女下天來”正好把婦女盪鞦韆時的美態描述得淋漓盡致。 |
儘管鞦韆這玩意由來已久,它卻沒有因社會發展、人們玩樂的方式推陳出新而式微。時至今日,我們仍可在公園和遊樂場找到鞦韆的蹤影。這項傳統活動不單沒有隨時代被淘汰,反至今仍深受兒童喜愛。 |
參考書目: 1﹒余俊雄、劉淑梅、劉淑萍:《玩具史》(遼陽:遼寧少年兒童出版社,2002年)。 2﹒殷登國:《百戲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