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異獸》五月號:有頭無身──貪吃的惡獸
人貪吃,惡獸也貪吃?人貪吃,最多只會吃撐肚皮;但饕餮的貪吃,卻是把自己的身體吃掉,只餘下一頭和一張大嘴。是封每月電郵,將與大家探討這有頭無身的惡獸。
饕餮之源
饕餮之名,最早見於《左傳》:「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而古代文獻對饕餮出處的記載可謂不一而足。神話傳說認為饕餮是四方神中的西方白虎星君,它由二十八星宿中的西方七宿所變成;又有說認為饕餮是龍生九子之一。另據《路史》:「後代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戒。」黄帝捉住蚩尤並砍下他的頭顱,蚩尤被殺後化為饕餮。《左傳》中載:「縉云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謂之饕餮」。綜合而言,饕餮可能是凶惡的人類,也可能是貪吃的猛獸,亦可能人類與猛獸的混合體,但無可否認的是,凶殘和貪婪是它的本性。
貪吃的饕餮
在中國古代神話故事中,饕餮吃盡人神魔三界。陸容的《菽園雜記》、楊慎的《升庵集》和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芸》等,都認為饕餮的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吃最後更因吃得太多而被撐死。晉人杜預曾言:「貪財為饕,貪食為餮」。因此,饕餮便泛指那些貪食、貪財的人。
從饕餮紋看饕餮藝術
北宋《博古圖錄》最先稱青銅器上的紋飾稱為饕餮,這說法源於《吕氏春秋》:「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恰巧,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紋飾確是「有首無身」,「饕餮紋」一名便因而出現。事實上,由於饕餮是一神獸,古人對牠的形象實無概念,只知牠是神明,同時又是恐怖的化身。因此在建構饕餮形象時,便把羊、牛、鷹等禽獸的特質結合在一起,使饕餮纹變得恐怖誇張,令人望而生畏。時至今日,饕餮紋除了應用在青銅器,還能見於玉器、陶器,甚至是酒的包裝上。且說饕餮紋在酒包裝上的應用,饕餮通天地、通生死。同樣,酒也能使人類達到最原始的狀態,加上貪吃是饕餮的最大特點,人們很容易因而聯想到美酒佳餚。如《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等作《詠蟹詩》時,詩句中便有:「饕餮王孫應有酒,横行公子竟無腸。」可見,把饕餮紋放在酒的包装上,除了能表達酒的味美,還能提高酒的檔次。
有關饕餮,歷來尚有諸說,難以盡錄。倘 閣下對此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的Facebook專頁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資料: 1. 杭春曉:《商周青铜器之饕餮纹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 社,2009 年)。
2. 夏心海:《警惕!中國的饕餮》(珠海 : 珠海出版社,1997 年)。
3. 蕭兵:《中國上古圖飾的文化判讀 : 建構饕餮的多面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