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四月號:幸遇鬼友悟生死
子曰 :「敬鬼神而遠之」。中國文化傳統上「不語怪力亂神」,而時至今日,一般人對鬼神依然心存恐懼,但在蒲松齡筆下,《陸判》的主人公朱爾旦卻與陰間的判官成為了知心「鬼友」,成功讓現實和幻想融和,撰寫出一篇突破陰陽界限的經典。
陰間判官的恩惠
一天,性情豪爽的朱爾旦被朋友捉弄,請了陰間掌管生死的陸判一起喝酒,但二人交談後竟十分投契,一見如故。後來他仕途不順,陸判便替他換了顆聰慧的心,使他文思大進,屢獲功名。陸判官也幫他的妻子換了模樣,使她美艷動人。不僅如此,朱意外死後又因得陸判的推薦,在陰間封了官爵。陸判官多次幫助朱爾旦,人鬼之間如此親密無間,打破了鬼神一向可畏的形象。
民間傳說中的判官
故事中的陸判是陰間的判官,其形象傳說流傳甚廣。相傳他們看起來兇惡狡詐,但絕大部分是善良正直之輩。判官負責判處人的輪迴生死,故一般人惟恐相見。著名的四大判官為賞善司、罰惡司、查察司和崔判官,當中為人熟悉的是在《西遊記》中出現過的崔判官。《西遊記》第十回記載:「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駕前之臣,先受磁州令,後升禮部侍郎。在日與臣八拜之交,相知甚厚。」崔判官生前為官清廉,死後被任為閻羅王最親信的查案判官,主管查案司,賞善罰惡,掌管陽間的生死,為善者添壽,促惡者輪迴。
蒲松齡豁達的生死觀
「自達人觀之,生死一耳,何必生之為樂,死之為悲」。蒲松齡藉故事帶出了對於生死命運的豁達心態。他強調不必因生而樂,因死而哀,就如朱爾旦死後除了在陰間做官外,還可隨意穿梭陰陽探望妻兒,亦不時在燈下教子,陰陽之間沒有太大的隔閡,故陰間和死亡其實不太可怕。《莊子》記載:「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謂縣解也」。蒲松齡與道家之生死觀相通,皆可謂「忘生死而順自然」,但現實卻鮮有安身立命、參破生死的智者,反而多是蠅營狗苟之流,甚至為苟延殘喘不擇手段。為生存至此,委實使人慨歎。
有關《聊齋》與生死觀念和道家思想的文化討論,歷來尚有諸說,恕難以盡錄。倘 閣下對此電郵有任何意見或評論,歡迎電函本會(電郵:chinsochku@gmail.com),或於本會Facebook專頁留言。
敬請斧正!
參考書目: 1. 文川編:《老莊名言》,(濟南:齊魯書社,1992年)。
2. 吳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3. 何錫章:《吳承恩話西遊:神魔佛怪》,(臺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如同學欲於網上閱讀各每月電郵的內容,可瀏覽中文學會網頁內的
「實用資料」或到以下連結:
http://www.chinsoc.hkusu.hku.hk/main/index2.htm
|